自然辩证法研究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本所就诊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并经过B超检查确诊;结石直径小于1 cm。排除标准: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不愿配合治疗及不能获得随访者。所有入选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55~75岁,平均(60.)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57~77岁,平均(6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1.1 观察组 采用辨证论治疗。(1)肝郁气滞型:症见右上腹胀痛,餐后或进食油腻后加重;或兼见右肩背不适,胸闷胀,暖气频频,胃食欲减退,右上腹或胆囊区可有压痛,舌淡或淡暗,苔白或白腻,脉弦细。治以疏肝理气、止痛排石。方药组成:柴胡、枳实、厚朴、黄芩、香附、郁金、金钱草、海金砂、茵陈、虎杖、鸡内金、白芍药、

延胡索、川芎、甘草。脘腹痞闷,舌苔白腻者,加苍术、陈皮;口苦心烦甚者,加山栀子、龙胆草;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旋复花、代赭石。(2)肝胆湿热型:症见右胁下持续性胀痛或阵发性加重或绞痛时作,发热畏寒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或身目发黄,尿赤如茶,大便秘结,舌淡红或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治以清胆利湿,通腑排石。选用自拟清胆利湿排石汤加减,方药组成:茵陈、虎杖、滑石、车前子、通草、柴胡、木香、黄芩、海金砂、鸡内金、金钱草、大黄、甘草。腑实便秘者,重用大黄;发热盛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3)气滞血淤型:症见右上腹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或口干漱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边有紫点或淤斑,脉弦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利胆排石。方选用自拟化淤排石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枳壳、延胡索、郁金、白芍、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穿山甲、甘草。若血瘀较甚加乳香、没药、丹参;结石重者海金砂、鸡内金、金钱草;加口苦心烦者,加黄连、龙胆草;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4)胆胃不和型:症见右胁胀满或胀痛,甚则胀痛牵引右肩背,脘腹胀满,纳呆,食少,大便溏泄,恶心呕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治以疏肝和胃,降浊排石。方用半夏泻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方药组成:半夏、黄芩、干姜、党参、黄连、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白芍、海金砂、鸡内金、炙甘草。若胃中灼热疼痛者,加煅牡蛎、乌贼骨;痛甚者加郁金、川楝子;纳少纳呆者加焦三仙;大便稀溏甚者,加肉豆蔻、砂仁、茯苓。(5)肝肾阴虚型:症见右胁隐隐作痛,或伴灼热感,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手足心热,或午后低热,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以滋阴清热止痛、疏肝利胆排石。方用一贯煎加减。方药组成:当归、生地、沙参、枸杞、麦冬、金铃子、海金砂、鸡内金、金钱草。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牡丹皮;灼痛者加赤芍、知母、天花粉;腰膝酸软甚者加桑寄生、怀牛膝、杜仲。

1.2.1.2 对照组 采用茴三硫治疗。具体方法:茴三硫片(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25 mg,每天3次,疗程4周。

1.2.2 观察指标 观察右协胀痛、右上腹压痛、痛引肩背、进食油腻加重、口干、乏力等临床症状,参照《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对上述症状进行评分。

1.2.3 疗效评定[2] 痊愈:月药后症状、体征消失,积分值减少大于或等于95%;显效:用药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值减少70%~<95%;有效:用药后症状、体征改善,积分值减少30%~<70%;无效:用药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积分值减少小于3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s,分)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治疗前 治疗后46 34 11. 10. 4.

上一篇:关于骨科教学中的哲学辩证思维的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