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辩证法:是对话,是不计结论的对谈、是
这是单华伟的第一百五十七篇原创文章
辩证法就是对话
当赫拉克利特说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时候,辩证法在哲学上便真正开始了,但这还是一种比较朴素的自然辩证法,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强调万事万物相互统一,对立转化的一面。
而真正将辩证法发展成一种系统的方法论,并且实践得最好的,非苏格拉底莫属,而辩证法在他那里,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那便是『对话』。
实际上,辩证法(dialectics)的本意,就是对话(dialogue)——在不断的交谈,在你来我往中,一个思想不断接受考验,然后做出自己的调整,永远处于自我修正当中。
苏格拉底在与人讨论时,总是采取一种很谦虚的态度,他自己从来不正面表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不断的请教,不断的提问,通过提问来揭露对方的矛盾,引导对方不断修改自己的意见,一步步接近真理。
在《美诺篇》里,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美德问题,他首先问:“什么是美德?”美诺说:“男人的美德就是精于国务,女人的美德就是勤于家务。”
很明显,美诺是在用举例代替下定义,所以苏格拉底反驳道:“我问你什么是美德?你却给我端出了一窝美德,那么什么是这些美德的‘共同性质'呢?”
美诺回答说:“是‘统治人的能力'”苏格拉底马上反驳说:“儿童和奴隶不能统治人,他们就没有美德了吗?”
于是美诺又进一步地把美德说成是正义、勇敢、节制、智慧、尊严等,但苏格拉底却表示:你说的都只是“一种美德”,而不是美德“本身”。这就好像我问你什么是图形,你却拿出来了一些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等,但是你并没有告诉我什么是图形。
最终,在苏格拉底的启发下,美诺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
类似的例子,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还记载了不少,不过大多数对话往往都没有这样的最终结论,虽然其中也撇清了不少谬误和偏见,但往往是不了了之,没有一个答案。
这个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辩证辩证,你辩证到最后,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不计结论的对谈
相传,苏格拉底的一位朋友曾到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去求神谕,却得知世上再没有比苏格拉底再聪明的人,苏格拉底感受十分诧异,于是四处游访名人,包括政治家、工匠、诗人等,希望发现他们比自己更智慧的地方。
但他最终却发现,这些人其实跟他自己一样无知,不过,唯一不同的,他们却以为自己很有智慧——此时,苏格拉底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之所以比所有人都有智慧,正是因为他自知自己没有智慧。
一句话,知道自己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在古雅典时代,智慧是属于神的,所谓哲学(philosophy)的本意都是“爱智慧”,“追求智慧”,人只能去追求智慧,而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其实已经能算是有一点点智慧了。
其实,知道自己无知,也许便是人类唯一可能获得的智慧了。只要你足够诚实,你会发现,在任何问题,我们都不可能给出一个完美的回答:你受限于自己的知识,阅历,财力,生命,以及语言本身。
所以,辩证法辩证到最后往往没有结果,并不是缺憾或不足,因为辩证法一开始就不是冲着一个结果去的,使用辩证去讨论问题,仅仅是为了追求真知与智慧。
这句话我在多篇文章里都提到过,但我还在要在这里再说一次:真理之为真理,不是因为它代表着正确,而是其永葆的反思精神。
诚实与善意的沟通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反思精神,如果反思是辩证法的精髓,那我必须说:诚实与善意,是辩证法的根本保障——提问者诚实地表达自己的问题,被提问者诚实地面对问题,并且修正。
也就是说,所谓辩证法,只能发生在两个想要交谈的人之间,若想要通过辩证法在一场激烈的争论甚至吵架中获胜,便是错把冯京当马凉,完全弄错对象了。
辩证法要求我们对概念做详细的区分,但在争吵中,我们其实是在有意混淆概念,举出很极端的例子,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因为争吵的目的不是说服别人,而是击败别人,这个区别很重要。
苏格拉底在《斐多篇》中同西米和齐贝讨论问题时曾提到:“你们觉得我说得对,你们就同意;不对,就尽你们的全力来反对我。别让我因为急切要欺骗自己也欺骗你们,临死像蜜蜂那样把尾部的刺留在你们身上。”——即使是苏格拉底本人,也对谈话中一时的激动保持高度的警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