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华读书报】人类战争向何处去?--读《人工智

 

人类战争向何处去?

--读《人工智能颠覆未来战争》有感

刘一鸣

(国防科技大学)

(石海明、贾珍珍:《人工智能颠覆未来战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新版)

自古以来,战争就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叠加的矛盾体--目标极为确定,但过程极不确定。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看,人工智能技术在确定性越高的领域越能够大显身手,在确定性很低的领域还难以超越人类。那么,在未来战争这个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于一身的复杂时空中,人工智能如何才能酝酿颠覆呢?石海明和贾珍珍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可以帮助我们窥见其中的奥秘。

《人工智能颠覆未来战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集合了两位作者多年来围绕这一主题的系列研究成果。该书聚焦人工智能与未来战争的关系问题,以历史的视角和批判的思维,探讨了智能化战争的时代方位、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战场运用方式、外军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科幻作品与战争形态的交替演化,以及军用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等六方面内容。该书观点鲜明,思想性、逻辑性强,语言明快精练,是对人工智能与战争问题的一次深入探索,值得细细品读。

一、全景呈现与聚焦剖析相结合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目前,解读人工智能的书籍已有很多,技术性的书籍往往很少涉及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对国际关系视阈下的技术竞逐着墨更少;抑或有些作品只谈时代趋势,而较少关注技术本身。从该书作者兼具工科和文科两种知识背景的视角来看,这两种侧重都无法完整构成人工智能与战争关系的全局。只有在全球颠覆性技术竞逐的大背景下,把人工智能技术与世界格局、国家安全、军事力量运用等诸方面综合起来考量,才能绘制出智能化战争的全息图景。该书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全局观。

然而,对任何人而言,“人工智能”与“未来战争”都是极为宏大的主题,对它们关系的理解更无法一蹴而就,稍有不慎就容易陷入泛泛的概念炒作之中。但两位作者另辟蹊径,通过专题式研究,对大主题下的小问题逐个击破、连点成面,并将多个角度的具体探索相互联系,使宏观层面的讨论有了中观的骨骼和微观的血肉,在当前纷繁混乱的热点讨论之外开辟了一条通向真正知识的路径。新路虽窄,且荆棘丛生,但却是抵达顶峰的正途。

二、学术性与大众性相统一

作为一部探讨战争问题的严肃作品,学者对她的期待往往是宏大的历史视野、严密的逻辑分析和深刻的理论见地,而这些也常成为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门槛。一部作品的学术性、专业性与她的普及性、大众性是很难取舍的矛盾双方,而该书却用巧妙的方式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平衡。

科幻电影往往是大众认识人工智能的窗口,也是大多数人对未来战争最直观的感知途径。在该书的科幻篇中,作者先从大众熟悉的热门电影入手,分析其中对人工智能及其军事应用背后蕴含的趋势性逻辑,进入到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中,探讨更加深入的军事问题。这种由浅入深的论述方式将大众作品的传播力与学术探讨的深刻性统一起来,使读者能够较为具象地把握看似高深的前沿理论,作品的可读性和普及性都大大提升。两位作者的笔触游走于大众文本与学术文本之间,成功地回答了他们自己在书中提出的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我们需要怎样的科技传播?》--没错,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科技传播。

三、客观揭示与坚守立场相兼容

“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科学家约翰·麦肯锡于1956年提出的,几十年来相关技术逐渐成熟,产业规模急剧扩大。在肯定这一原创的前瞻性基础上,该书客观揭示了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最新成果,并点出了中国的成就与差距。不偏不倚地客观呈现,正是一部学术作品的应有气度,也体现了作者的开放胸襟与渊博知识储备。与其他科普类作品不同,该书聚焦“战争”这一永恒的话题,呈现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与军队相关,整部作品都是满满的“军味”,战斗性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