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医生命观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中医基础理论与马

 

中医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诞生并发展的,其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主要包括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证候学说、治疗原则等,而这些学说与理论,形成了中医学系统的生命观与方法论,用以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在这些中医生命观中,包涵着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把这些观点和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链接,可以成为课程思政最好的切入点。

1 中医整体观念及五行学说与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联系的观点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官窍、形体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为用,在疾病状态下相互影响,而且认为人体与所处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要求人们在观察生命活动、认识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如藏象理论中脏腑关系、五脏与形志窍液关系、脏腑与气血津液关系、脏腑与经络关系、脏腑与季节气候关系等。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诊法、辨证、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主导思想。

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之一,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在中医学、天文、农业、音乐、社会道德伦理及占卜等诸多方面。中医藏象理论建立在五行学说基础上,一方面,用五行特性类比、说明五脏功能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用五行关系(生克制化)描述、解释脏腑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简单或复杂、正向或反向的各种关系。强调脏腑之间密切联系,各脏腑的功能协调平衡即是生命的健康状态;反之,某一个脏腑发生疾病会影响其他脏腑,即所谓疾病的转变。这些正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即全面的、联系、发展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1]。

2 中医阴阳说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

阴阳学说属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变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和阳,反映了既有内在关联,又属性相反的两个事物。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总结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概念贯穿于中医所有的生理病理学说,指导对疾病的认识,指导治则治法的确立,指导药物、针灸、按摩、导引术等各种疗法的运用。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具化为脏腑、气血、寒热、表里、虚实、补泻、升降等方面;阴阳关系表述为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转化及平衡。这些是基于对生命现象与过程、自然现象与过程的观察而形成的朴素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极为相近。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普遍存在,矛盾具有斗争性与同一性。同一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对方的存在是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处于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且是向对方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的双方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中医阴阳关系中的互根互用、交感互藏、相互转化即表达了矛盾的同一性;阴阳关系中的对立、制约即表达了矛盾的斗争性。中医学对健康生命状态表述为“阴平阳秘”,即一身的阴阳协调、平衡,正是对“和谐”的最好阐释。

3 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

辨证论治既是中医学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的总原则,又是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具体方法,是中医临床的根本。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要根据证候进行差异化治疗。如温病的过程表现为卫、气、营、血证。卫分证,邪在卫分,治疗以辛凉解表;气分证,邪气深入,阳热亢盛,治以清热泻火;营分证,热入营阴,热扰心神,治以清营泄热,清心开窍;血分证,则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就是根据温病过程中四个不同阶段的疾病本质,分别治疗。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事物,而不能把事物看成是静止的、永恒不变的东西。辨证论治正是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和治疗疾病。

上一篇:基于自然辩证法的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