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民居建构空间适用性探究
传统民居是人们为了抵御恶劣气候或野兽侵袭而逐步发展演化而来的,是人类不断探索、千锤百炼的创造,故而美丽乡村、安居富民等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随城镇化的推进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乡村建设一味追求破旧立新,大量拆毁旧居,照搬城市经验,建造所谓“理性”现代民居,不免出现新建民居趋同的倾向,丧失了原有的质朴与原真性。
吐鲁番民居是我国生土民居的代表,可是在当地,土房子却被视为贫穷落后的标志,力图尽快消灭,更甚在钢筋混凝土建筑表皮刷上土黄色涂料,营造“传承”对地域文化的视觉效果(图1)。不可否认,这种忽视传统民居内在优越性的“皮囊”式传承,既无法抓住城市现代化的尾巴,又回不到过去的传统,背离了民居的价值取向。本文拟对吐鲁番传统民居的建构空间形态进行解构与分析,通过探讨传统民居建构空间的适用性,探求其建构空间适用性的本质,为干旱绿洲民居单体建构空间提供指导,让干旱绿洲聚落民居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图1 传统民居与新建民居
一、建构空间功能的适用性
建筑具有价值意义的并不是围成空间的界面,而是空间本身,民居亦如此。它为人提供一定的物质空间环境,而人又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的个体,因此我们应当看到建筑空间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功能适用性。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在建筑中内容表现为功能,形式表现为空间,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吐鲁番传统民居建构空间的表达,体现在既尊重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规定性,又充分利用它的灵活性。
1.建构空间平面布局
(1)基本生活单元。吐鲁番传统民居的基本生活单元,当地人称“沙拉依”,主要由“米玛哈那”、“阿西哈那”、“代立兹”组成。“米玛哈那”又称“客房”,兼做主要起居会客和卧室,面积在房间中最大,装饰装修最为讲究;“阿西哈那”即次卧室,为子女或晚辈夫妇的卧室,供老人和小孩使用;“代立兹”即前室含炉厨炊事储藏等杂用功能,起交通枢纽作用[1]170。此三间一组为基本生活单元,人口少者一组足矣,人口较多或经济宽裕者一户人家可以由多组基本单元组成。
(2)单元组合方式。一组完整的民居建筑,功能的合理性不仅仅依赖于单个房间的合理程度,还依赖于房间之间的组合(图2)。吐鲁番传统民居的平面型制有穿堂式、套间式、毗连式、组合式等多种布局方式。穿堂式布局由一间通长土拱房屋居中,两侧垂直方向布置起居室、卧室、储藏间等生活用房;套间式布局是一种古老的型制,也是吐鲁番传统民居中典型的代表,即在前室穿套一间卧室或多间生活用房,也有大起居室的某一侧再接一大间;毗邻式布局是由三间或多间土拱平房拼成一排或曲尺形,成为生活主要用房[2]136。组合式布局则是集合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布局方式组合成建筑主体,是大部分传统民居采用的方式,也体现了吐鲁番民居建构空间布局的灵活性。
图2 吐鲁番传统民居的平面组合方式
(3)建构空间平面布局的特点。吐鲁番民居布局非常重视起居室,热情好客的传统习惯在吐鲁番民居建构空间布局上得到充分体现。而穿堂式、套间式多以中轴线对称式布局,很像汉族合院式民居,不同的是汉式合院中间为大间厅堂,东西两侧为小间侧厢房;而吐鲁番传统民居却是中间为小空间(“代立兹”),两侧布置或穿套大房间(“米玛哈那”、“阿西哈那”),主轴线上的小开间不在整幢建筑形象上凸显。
2.建构空间垂直布局
(1) 半地下室和晾房。半地下室和晾房是吐鲁番传统民居建构空间向下深入和向上伸展的两大特色(图3-a、图3-d)。吐鲁番盛产瓜果,半地下室为储藏食物提供良好场所,半地下室房屋是将原生土做“墙”,挖造成室,再用土坯发券砌拱,做成楼盖,并在侧面墙体高出地面部分开小窗进行采光通风。屋顶晾房源于阴干葡萄的生产需要,矗立于屋顶,四周均为花格墙。晾房透空墙砌法不仅实现通风要求,而且采用虚实凹凸的艺术处理手法,创造了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整体,形成了村落独特的景观。
(2)爬坡屋和过街楼。吐鲁番民居处于沙漠绿洲,平坦地形有限,村落最外层的民居与山坡地形紧密结合,依托山体自身坡面就坡起屋,利用挖进、填起和夯实的手段造成台阶形地势,随后在平台上布置各个房间,形成独特的爬山屋,与山体起伏呼应,层叠感明显,造就了丰富的立体视觉[3]。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