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自然的关注谈自然辩证法与儿童文学的关系
一、自然辩证法及其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一般来说,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于人与自然的三重关系可分为三个方面:整体自然界、整体自然科学和整体技术工程活动。或者可以说,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总体性关系(包括对自然模式的构建关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关系和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为研究对象。
也有学者认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应该转向人工自然的辨证本性。随着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强。因此现在的自然到处留下人类意志的脚印,成为了“人化的自然”。而“人工自然”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界的必然产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指出“: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远不如说是人造界或人工界。环境中的几乎每一事物都留下了人工的痕迹。”[1]高文武与石国进在其论文《简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中认为:“如果说人化自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动态的历史过程,那么人工自然则是人化自然与自然反人化相博弈的结果,是实实在在地被人类实践改造过的自然,是人的能动性与自然辩证本性相结合的自然”[2]。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无论是人与自然的总体性关系还是人工自然的辩证本性,都体现为对自然的关注。也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问题。
二、儿童文学及其对自然的关注
(一)儿童文学的发展及其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解放。儿童文学的发展被提上日程。古人曾用素丝来作比喻儿童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说他:“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为了给儿童灌输正确的价值观,17世纪末、18世纪初,儿童文学开始萌芽。此前主要是口头创作和成人文学中为孩子所喜爱并能部分接受的作品,如《五卷书》、《一千零一夜》等。
乍一听“儿童文学”这个名词,我们脑海中反应出一系列与之对应的词汇无非是:幼稚的,浅显的,易懂的,成人不屑一顾的等等。但是,殊不知早在工业革命时期,许多作家就利用儿童文学来反对工业文明,表达田园的美好和儿童的纯真,并抒发对自然的向往。还有作家甚至认为儿童文学是文学的顶端,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这是一种复归婴儿的境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以儿童文学与大自然文学的关系表现的尤为突出。
日本学者国分一太郎,见上笙一郎在《儿童文学引论》中提出:“所谓儿童文学,是指成年人强烈的意识到为儿童阅读而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特质,在于能够适应儿童的生活体验的广狭程度和精神发展阶段,易读、有趣,并能循序渐进地陶冶孩子们的精神资质,具有适宜于各发育阶段的教育性。在形式方面,对于语言和文字的使用,也应悉心加以注意”[3]。
简言之,儿童文学即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根据内容和形式可分为:韵语儿童文学,幻想儿童文学,写实儿童文学,纪实儿童文学,科学文艺,动物文学,图画书。
(二)儿童的自然人特性
儿童文学与“自然”存在密切的关系。迪萨纳亚克曾在《审美的人》中提到:“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完整自然的生物开始生活的,不过逐渐地和无情地被转化为一个文化的生物。”[4]我们都知道,人与自然是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而儿童拥有生物的法则,儿童保持着与自然的交感,因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真理在成人,是出于理性认识之中,而在儿童却是出于他们自然、本真的生活之中 。
儿童天生就是一个自然人,他们的思维本身就融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也承载着更多的原始的大自然的信息;同时,大自然也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个最丰富多彩的课堂,在大自然里,儿童可以从中“发现自我”,而且还能从大自然中汲取情感、知识等丰富营养,使情感与智力得到均衡的发展,成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
(三)大自然文学
人类的发展如果以攫取大自然的资源为代价,必然也会遭到大自然残忍的报复。时间的车轴永不停歇,岁月转眼间就到了新世纪。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日渐加深。而人们也在一次次地遭受大自然的报复,频繁的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物种的迅速消失,被污染的食物和空气等等,都在折磨着人类。于是,以关注自然和生态的大自然文学和生态文学开始浮出地表,引发人类反思。其中,大自然文学与儿童文学联系又极为紧密。大自然文学是以儿童文学为发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