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

浅谈自然辩证法在声乐学习以及教学中的运用

 

1气息的运用与发声之间的辩证关系

气息的运用和发声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气息是发声的支撑体,而声带是震动体,气息的支撑力量不够强大就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声带必须要有气息的冲击才会震动。正确的声音,一定是依靠强有力的气息、声带的震动,相互作用。歌唱起音时能明显感觉到横膈膜的力量支持、肚脐上方一部分跟后腰能够感受到明显的支撑点。歌唱中气息必须要很稳才能支撑演唱者完成歌曲,所以吸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气吸高了,要把气吸在肚子里,而不能吸到嗓子里或者胸腔里。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辩证法的思维,去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及时的去调整声音。

声门是声气关系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声门的使用状态好坏是用来判断声音气息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声带闭合过分以及声带不闭合的两种极端的现象。第一种声带闭合过分会使声音有一种被挤压、刺耳,控制不好的感觉。这种声音情况是声音运用超出了气息的支撑;第二种是歌唱时声带不闭合、漏气、气短的现象,这种情况与前者正好相反是气大于声的原因。上述的两种极端情况,都是气息运用不正确的表现。

教师在训练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协调二者的关系,把声音的使用与气息的运用做到协调统一,这样声音听起来才会舒服。气息运用不正确会加重喉头的负担,压喉或者提喉导致声带疲劳或气息不够支撑。在思想上要记住,向上先向下;向前先向后;上高先想低;下低先想高。

2歌唱声音的“松”与“紧”的辩证关系

歌唱状态的“松驰”与“紧张”,是自然的平衡。在歌唱中要完美的把握住“松驰”与“紧张”,毫无压力地驾驭歌声并且展现歌唱的技巧、轻松的运用气息、拥有穿透力的声音就需要运用辩证法的原理来获得平衡。

歌唱者最先引起观众关注的是脸部的表情。要获得头腔共鸣,最有效的方法是双颊笑肌提起,裸出上牙床,抬起软鄂。整个脸的上部是“紧张”兴奋的。但舌头,下巴下颚跟肩部要放松。

汉语拼音按“五音”划分为:双唇用力阻隔气息发出的声音唇音;因舌头阻隔气息而发出的声音舌音;由牙龈发出的声音牙音;牙齿发出的声音齿音;从喉间发出的声音喉音。咬字时起音部位要“紧”,其他部位要“放松”。

歌唱中最好的状态就是让听众觉得演唱者好像并没有用太多的力气但是歌曲的高音、感情等完成的都很好。其实并不是说演唱者没有用力,而是一个成熟的演唱者在歌唱的过程中是外松内紧的状态,外部给人的感觉是松弛的,而口腔内部的状态是积极的,气息的对抗是很紧张的,这样整个声音出来才是结实明亮的。

3喉头相对稳定的辩证关系

喉头的相对稳定,是指歌唱时喉头着力的方向向下,朝着气息上来的方向,产生对抗支持。在发声时喉头保持稳定,呼吸以及气息的支撑也是很重要的。吸气时吸深一点,口腔状态打开到打哈欠的位置,自然能保持喉头的相对稳定状态,声音唱出来也会好听得多。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些初学声乐的学生,会有一个误区,歌唱时提喉,这会造成声音压挤、不能到达共鸣腔,发出的声音会很刺耳。这个现象是由于会咽打不开,使呼出的气流受阻,加重声带的负荷所造成的。

4声音前与后的辩证关系

靠后打开喉咙唱的具体要求是要有深度的气息的支持,吸气时要去找半打哈欠的感觉,下巴尽量的放松,软腭的开度要合适,咬字要清楚,所有的共鸣腔体打开后要有向后向下靠住的感觉;而声音向前送指的是,唇部、面部要适当放松,硬腭开张不能过度,保持舌位的正确,共鸣腔体要好,把声音送向前方。歌唱者要有一种意念,就比如拉弓射箭一样,只有向后拉动弓箭才会向前射出一样。

有些歌曲需要表达给听众亲切的感觉,那么歌唱者就需要将元音和共鸣的位置适当的向前移动;有些歌曲想要给听众宏伟、庄严的听觉那么就要求歌唱者将元音形成的位置稍微适度的靠后一些,这些都是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去调整的。

对于刚开始接触声乐的学生来说,有的学生声音不集中,竖不起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要求他声音位置稍微靠后一点向后唱,有的学生的声音唱不出来,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要求他发声位置稍稍向前移一点向前唱。教学者应该要先引导学生去理解声音靠前靠后的真正含义和辩证关系,学生才不会在练习的过程中走弯路,对声带的损害降到最低,这样才能更好的继续学习。

上一篇: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及其生态意义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